高频地震,日本是怎么扛下来的?

发布于:2018-11-01


日本有一句警世名言,“天災は忘れた頃に来る”。

意思是“天灾总在人们快要忘记时再次来临”。
与我们中国的俗语“好了伤疤忘了疼”异曲同工,在灾害教育中这句话至今依然被频繁引用。
日本,这个和我们隔海相望的岛国,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不光为日本列岛的隆起做出了贡献,但还因交界处板块活跃,导致地震火山等灾害频发,在我们的印象里,日本似乎是最符合“多灾多难”这个称号的国家。
通过长期以往的与自然灾害互相抗争,让日本人民意识到,在不能给自己的居住地挪走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自己的预测水平或提高自己房屋的抗震能力,让灾害发生后的损失降到最低

311日本大地震,受到地震和核辐射双重影响,这里几十年内都不会适合人类居住。


让房屋更坚固!日本《建筑基准法》的实施


日本在上世纪经济腾飞后也经历了几次比较严重的地震,但是死伤人数相较遭遇同震度的其他国家死伤往往会少一些。
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把建筑的抗震水平提高。

这就是《建筑基准法》。


1978年发生了宫城海域地震后,日本政府在1981年6月改订了《建筑基准法实施令》,导入了一次设计(现行的容许应力设计法)和二次设计(保有耐力设计法)的设计概念(简称新耐震设计法)。

设计要求建筑物在发生中规模地震时,一次设计的结果要能抵抗震度为5级弱的地震,以保证建筑物躯体的安全;大规模地震时,二次设计的结果要保证在遭遇震度为6级弱的地震时建筑物不能马上倒塌,要留有避难时间以保证人身安全。


毫无疑问,在经历了其他国家所没有过的如此频繁的大地震后,日本的建筑师们总结的抗震(包括减震和免震)技术是一流的。这些技术基本上可以保证在发生6级弱地震时房屋不倒,或留有逃生的时间。
抗震结构:加大房屋梁、柱的断面面积,或在梁柱之间设置斜支撑结构、斜拉结构以抵抗地震力的冲击。目前有半数左右的低层住宅采用的是这种结构。
减震结构:梁柱间设置弹簧或空气等减震结构以吸收地震冲击时的产生的破坏能量。还可细分为“减震”和“减振”结构。
“减震”结构适用于中高层到超高层。
“减振”结构适用于高层到超高层建筑物。原理是除了吸收地震能量外,利用柔性构造来避免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物与地震产生共振。
免震结构:也称隔震结构,是在房屋与地基之间用橡胶等隔层来隔断地震冲击能量的传递,免除地震动对房屋破坏。

争取黄金逃生时间!地震预警系统的广泛应用


緊急地震速報(きんきゅうじしんそくほう)是日本气象厅于2004年开始试运行,2007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地震预警系统,系统利用了P波和S波的速度差,以及地震波和电磁波的速度差对地震进行快速预警。紧急地震速报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第一个投入使用、台站密度最高、台站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大、耗资最多、性能最好的地震预警系统。

根据日本《气象业务法》规定,一旦气象厅发布地震动警报,必须立即通知NHK。NHK也必须立即对警报进行放送。NHK从2007年10月1日开始在电视、调频、调幅波段中发布紧急地震速报。在NHK电视频道中,速报会在提示音(钟声)发出时叠加在电视画面上,在此之后会播放NHK的播音员末田正雄的语音:“紧急地震速报,请小心强烈摇晃。”
(日文:緊急地震速報です。強い揺れに警戒して下さい。)

随后NHK会插播地震相关消息。如果正在播放的节目是直播节目,则会暂时中断原有内容,由主持人提示观众应如何避险,以及“保险起见请注意海啸”等信息,若气象厅发布海啸警报,则会进行紧急警报广播。

东日本大地震时的地震速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科普,防患于未然。
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大家了解灾害发生时应该做些什么,以免因为不了解而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东京都在网上公布的《东京防灾》手册。
http://www.metro.tokyo.jp/chinese/guide/bosai/index.html
www.metro.tokyo.jp

在该手册的扉页上用黑体字赫然写着:“预测表明、30年以内会有70%的概率在首都正下方发生地震。您,做好防灾准备了吗?”

这句话反映出这样一种意识,即:事关生死的灾害情报必须官民共享。同时也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即:国民的心理素质完全能够承担这样的灾害评估及其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害。

所以说,在面对各种灾害的时候,千万不可以掉以轻心!我国部分地区也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应像日本这种对待地震有着丰富经验的国家学习交流经验,希望我们中国的抗震工作也可以做到世界一流水平,让那些曾经的伤痛不再上演。